开模是什么
一、开模的定义
开模是将产品设计转化为模具及辅助装备的系统工程,含设计与制作,行业称 “toolmaking” 或 “tooling”。实际中有两义:一是模具(组)的开发制作;二是生产中模具的开启动作,与合模相对。
开模是工业生产的关键枢纽,是批量化、标准化生产的前置环节。无论是塑料制品还是金属零部件,其生产都依赖开模。开模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、成本及上市时间,关乎企业竞争力,在汽车、电子、家电等众多行业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二、开模的流程
2.1 需求分析与产品设计
需求分析是基础,需明确产品功能、外观、尺寸、材料等要求,确定模具类型。如电子设备外壳要考虑强度和屏蔽性,食品接触类产品需选安全材料,还需结合生产批量和工艺可行性综合评估。
产品设计用 CAD 软件建 3D 模型,需考虑脱模角度和收缩率。脱模角度不合理会导致产品难脱出,塑料收缩率在 0.5%-3%,设计要预留收缩量,同时还要兼顾产品的装配关系和使用场景。
2.2 模具设计
模具设计是核心,需考虑分型面、流道系统、冷却系统等。分型面影响脱模和质量,流道要保证材料填充顺畅,冷却系统控制温度以缩短周期,还有脱模和排气系统保障成型,设计时需借助 CAE 软件进行模拟分析。
2.3 模具制造
对设备和工艺要求高,有 CNC 加工中心、放电加工等设备。材料选 P20、H13 等钢材,P20 适用于一般塑料模,H13 用于压铸模。制造分粗加工和精加,保证精度和表面质量,高精度模具粗糙度达 Ra0.02μm 以下,加工过程中需多次检测以把控精度。
2.4 模具组装与调试
将零部件精准装配,控制配合精度,如分型面间隙需在 0.01mm 内。组装后调试,试模时观察样品质量,针对性调整模具,包括修改流道、调整冷却参数等,直至生产出合格产品,这一过程常需反复多次。
2.5 量产与维护
量产中要定期维护,清理模具、检查磨损、润滑部件。良好维护能延长模具寿命 2-3 倍,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维护记录需详细存档,为后续模具改进和管理提供依据。
三、开模的技术
3.1 数控加工技术
应用广泛且升级,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可加工复杂曲面,精度达 ±0.005mm,高速加工能缩短周期 30%-50%,结合 CAM 软件优化路径,减少人工干预,提高加工一致性,满足高精度模具的制造需求。
3.2 3D 打印技术
带来创新,可快速制模具原型,缩短开发周期。能造复杂结构模具,如随形冷却水道模具,缩短成型周期 20%-40%,适合小批量生产,所用材料多样,包括树脂、金属粉末等,拓展了模具制造的可能性。
3.3 热流道技术
在注塑模中应用普遍,材料利用率达 95% 以上,减少产品缺陷,提高良品率,还能缩短成型周期,热流道系统需精准控温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材料分解,适用于大批量塑料产品生产。
3.4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
提升模具性能,氮化处理延长寿命 2-3 倍,镀硬铬提高光滑度和耐腐蚀性,纳米涂层降低脱模力 40% 以上,不同处理工艺需根据模具材质和使用场景选择,以达到最佳效果。
四、开模的材料
4.1 模具钢材
应用广泛,P20 是预硬塑料模钢,适用于日用品模具;718 性能更优,用于表面要求高的模具;S136 耐腐蚀性好,适用于医疗器械等模具,钢材需经严格的冶炼和热处理,保证性能稳定。
4.2 铝合金材料
重量轻、导热好、加工成本低,适用于批量小、对寿命要求不高的模具,如玩具模具,但硬度和强度较低,常用于试制模具或小批量生产,可降低初期投入成本。
4.3 其他材料
铜合金导热和耐腐蚀性好,用于橡胶模具;陶瓷适用于高精度微型模具;钛合金用于航空航天领域,成本高但性能优越,这些特殊材料的应用,满足了不同行业对模具的特殊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