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色模具与普通模具的差别
在注塑成型领域,模具作为决定塑料制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核心要素,随着市场对产品外观、功能多样化需求攀升,双色模具与普通模具两种类型,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以下从结构、工艺、应用等维度展开分析。
一、模具结构
(一)普通模具:简洁基础的 “单一型腔” 模式
普通模具结构相对简洁,核心由定模、动模两部分构成。定模固定于注塑机模板,内置浇注系统,负责将熔融塑料导入型腔;动模搭载
推出机构,成型后推出塑件。整个模具围绕 “单一型腔 + 单一材料” 设计,一次注塑仅成型单色或单材质塑件。
例如常见的塑料衣架模具,利用简单型腔,注入聚丙烯材料,即可快速成型单色衣架,结构设计聚焦 “实用性”,满足基础生产需求。
(二)双色模具:复杂精密的 “多单元协同” 模式
双色模具结构则复杂得多,主流分为旋转式与叠层式两类:
旋转式双色模具:配备双注塑单元 + 可旋转模具转盘。首步,第一注塑单元注入第一种材料,成型塑件部分结构;第二步,转盘精准旋转
(角度需严格控制),第二注塑单元注入第二种材料,覆盖 / 融合于首种材料结构,实现双色一体成型。
叠层式双色模具:将双型腔上下叠放,通过特殊流道设计,分阶段注入不同材料。
以汽车内饰双色按键模具为例,复杂结构可使按键表面呈现 “硬质边框 + 软质按键” 的双色、双质感区域,大幅提升产品美观度与触感体
验,设计聚焦 “多材料协同成型”,适配高端化需求。
二、成型工艺
(一)普通模具:单一流程,参数易控
普通模具注塑流程清晰:塑料熔融后,经螺杆推动、浇注系统填充型腔,再通过保压、冷却定型,最后动定模开模、推出塑件。全程仅涉及
一种材料,工艺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速度等)控制相对简单,核心关注 “单一材料成型稳定性”,适配日用品、基础工业件等标准化生产。
如塑料收纳盒生产,设定固定参数(如 PP 材料注塑温度 220 - 270℃ ),即可稳定产出单色产品,工艺容错率较高。
(二)双色模具:多段协同,精准控时
双色模具注塑需 “多段协同”,以旋转式为例,关键难点在于:
时序控制:第一材料注塑后,需在 “半熔融 - 定型临界态” 完成转盘旋转(时间窗口极窄,通常以 0.1 秒级控制),确保第二材料注入时,
两种材料实现 “物理融合” 而非 “分层脱落”。
材料兼容:需匹配两种材料的收缩率、熔点差(如 ABS 与 TPE 组合,需控制熔点差在合理范围),避免成型后开裂、分层。
以高端手机壳为例,双色注塑可使 “硬质 PC 边框 + 软质 TPU 按键区” 一体成型,工艺需精准控制双注塑单元的注塑量、保压时间,以及
转盘旋转角度(误差超 1° 可能导致外观错位 ),适配 “高端化、精细化” 产品需求。
三、生产效率与成本
(一)普通模具:单产稳定,换模效率低
普通模具生产单色 / 单材质塑件时,周期稳定(如日用品模具,单模周期约 10 - 30 秒 ),但需 “换模” 实现多色生产。若企业需生产红、
蓝两种颜色的塑料杯,普通模具需停机换模(换模时间约 30 - 60 分钟 ),导致设备闲置、效率降低,小批量多色生产时成本优势弱。
(二)双色模具:集成生产,降本提效
双色模具虽设计、制造成本高于普通模具(约 2 - 5 倍 ),但多色 / 多材质塑件可 “一次注塑成型” ,省去换模、组装环节。以手机壳生产
为例:普通模具需 “单色壳注塑 → 换模 / 换设备注塑装饰条 → 人工组装”,流程繁琐;双色模具则 “一次成型带装饰条的双色壳”,生产
周期缩短 40% - 60% ,大批量生产时成本优势显著,尤其适配电子、汽车等高端行业需求。
四、产品应用与市场趋势
(一)普通模具:覆盖基础刚需,聚焦 “实用 + 低成本”
普通模具产物广泛覆盖日用品(如塑料勺、盆)、基础工业件(如简单机械外壳),核心满足 “实用性、低成本” 需求。在传统制造业(如
低端塑料制品厂),普通模具仍占主导,通过 “标准化、大规模生产” 控制成本,适配下沉市场与基础工业场景。
(二)双色模具:抢占高端市场,聚焦 “体验 + 个性化”
伴随消费升级,双色模具在电子、汽车、医疗等高端领域加速渗透:
1. 电子领域:双色注塑使手机壳、耳机壳兼具 “时尚外观(如撞色设计) + 功能分区(如软质防滑区)”,提升产品溢价;
2. 汽车领域:双色内饰件(如 “皮革纹硬质边框 + 软质扶手” )营造高端质感,适配车企 “差异化竞争” 需求;
3. 医疗领域:双色注射器(“透明刻度区 + 防滑握持区” )、手术工具(“刚性操作区 + 软质防滑柄” ),通过颜色、材质分区优化操作体验与
安全性。
4. 新时代趋势:智能制造赋能下,普通模具正引入 “自动化 + 智能监控”(如实时监测注塑压力、温度,预警质量风险 ),提升稳定性;双色
模具则借 “AI 设计软件 + 高精度加工设备”(如五轴加工中心控制模具精度至 0.001mm ),优化结构与工艺。未来,两者将向 “定制化、
高效化、智能化” 分化:普通模具深耕 “基础刚需 + 降本增效”,双色模具抢占 “高端体验 + 个性化定制”,共同支撑注塑产业适配市场多
元需求。
综上,双色模具与普通模具在结构、工艺、效率、应用上差异显著。企业需结合 “产品定位(基础 / 高端)、生产规模(小批量 / 大批量)、
成本预算” 选模,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精准匹配需求、优化生产效益。